×

分享:起毛起球形成原因及检测方法

2019-09-12 09:27:01


1.起毛起球形成的原因
服装在洗涤过程中或者实际穿着过程中,不断经受来自与外界、自身的摩擦,使织物表面的纤维端露出于织物,在表面呈现许多令人讨厌的毛茸即为“起毛”,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脱落,就会互相纠缠在一起,被搓揉成球形颗粒,这种颗粒称之为“起球”。
经相关的研究表明:
A.棉、麻、丝等天然纤维(除毛织物外)起毛起球的程度较小。
B.锦纶、涤纶、腈纶、丙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见化学纤维,易被抽出形成起毛起球。
C.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后其起毛起球的程度会加剧。
2.检测与评价 
A  圆轨迹法(GB/T 4802.1-2008)
常见于服装产品标准中FZ/T 73020-2012《针织休闲服装》,GB/T22849-2014《针织T恤衫》,FZ/T 81004-2012《连衣裙、裙套》,FZ/T 81007-2012《单、夹服装》,GB/T 2664-2009《男西服、大衣》等采用圆轨迹法测试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测试原理:样品通过标准摩擦头,先进行刷毛处理,然后用标准的羊毛华达呢进行起球的摩擦。然后在规定光照条件下,对起毛起球性能进行视觉描述评定。
根据织物类型选择相应的试验参数,列表如下结果评定:

B 马丁代尔法(GB/T 4802.2-2008)
常见于床上用品产品标准中GB/T 22843-2009《枕、垫类产品》,GB/T 22796-2009《被、被套》,FZ/T 62027-2015《磨毛面料床单》等采用马丁代尔法测试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测试原理:根据试验参数,在规定的压力下,圆形试样以李莎茹(Lissajous)图形的轨迹与织物本身或标准羊毛物磨料进行摩擦,试样能够绕与试样平面垂直的中心轴自由转动。

C 起球箱法 (GB/T 4802.3-2008 )
常见于含毛织物或仿毛织物产品标准中FZ/T 73005-2012《低含毛混纺及仿毛针织品》,FZ/T 73018-2012《毛针织品》,FZ/T 73009-2009《羊绒针织品》,FZ/T 73010-2008《针织工艺衫》等采用起球箱法测试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测试原理:安装在聚氨酯管上的试样,在具有恒定转速、衬有软木的木箱内任意翻转。经过规定的翻转次数后,对起毛和(或)起球性能进行视觉描述评定。一般粗纺织物翻转7200转,精纺织物翻转14400转。

测试原理:安装在聚氨酯管上的试样,在具有恒定转速、衬有软木的木箱内任意翻转。经过规定的翻转次数后,对起毛和(或)起球性能进行视觉描述评定。一般粗纺织物翻转7200转,精纺织物翻转14400转。

结果评定:

D 随机翻滚法(GB/T 4802.4-2009)
此方法国内产品较少引用,国外产品使用较频繁。
测试原理:将沿经纬向45°裁剪的正方形试样用粘合剂封住边缘后放入铺有软木衬垫的随机翻滚式起球箱中,并填有少量灰色短棉的圆筒状试验仓中,受叶轮和气压的作用随意翻滚摩擦,摩擦的过程涉及到试样与试样之间的摩擦以及试样与衬垫的摩擦。30分钟后,在规定光源条件下,对起毛起球性能进行视觉描述评定。
美邦仪器,我为检测疯狂打call!

来源|SMQ国体中心 /检测微信平台 ID:testbbs 
编辑|美邦仪器有限公司